从容跨入收藏门槛陶瓷收藏人门五大攻略
而对深不可测的陶瓷收藏领域,许多收藏者赤手空拳就闯了进去,结果四处碰壁,拟失惨重。那么,究竞怎样才能安全地跨进这道门槛呢?
我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一位藏友刚刚迷上陶瓷收藏,有一次在古玩市场等人,因时间未到,就四处溜达起来。这时,一位妇女悄悄地走过来打招呼,低声说她手上有一件传家宝,自己也不太懂,因最近家里有事,急着用钱,觉得与这位藏友有缘,很愿意请他去看一看。见对方说得恳切,这下这位藏友抱着好奇与俭漏儿的心理欣然前往。七拐八弯到了之后,这位妇女从床底神秘地拖出了一个大箱子,打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装,拿出了脆胃的传家宝—一件青花大盘子,开价10000元。根据别人传授的经验,这位藏友开始讨价还价。当砍到3000元,准备成交时,他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一听是这么回事,立即把他叫了回来,告诉他这是摊贩右瑕用的伎俩,该“藏品”可能50元都不值。藏友一想刚才的情形,确乎如此,庆幸自己没有打眼吃药,对朋友一再表示感谢。
说这个小故事,就是给新入门的朋友提个醒:隔行如隔山,各行有各行的规矩、门道,陶瓷这行自然也有它的一些行规。虽说入门时“吃药”是很难避免的事,在“吃药”中成长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有方法可以尽量避免“吃药”,为什么不去避免呢?在新手阶段,不能露怯,至少在表面上要让人看起来不是个新手,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既小b谨慎又不失风度,这样才可以尽可能地避开风险。下面就来说一说新手应该如何稳妥地跨入收藏门槛。
攻略一摸清规矩行话,外表不露怯
要想迅速成为一个行家,对于整个陶瓷市场的历史和现状、各个时期的陶瓷特征都要心中有数,而且还要有自己的观点与经验。而要达到这个程度,仅靠一两天的临阵磨枪是不行的。不过道理虽是这么说,捷径也不是没有,起码可以做到在外表上看起来像个内行,言谈举止是那么回事,自己非常自信,到了古玩市场卖家也不敢小看你。这就需要了解陶瓷收藏的规矩和行话。
陶瓷收藏的规矩在以前特别讲究,现在已经淡多了。不过,卖家仍然可以从一些小细节来判断你是否是个冤大头。比如,别人看完一件器物,你最好不要直接伸手去接,等他放好了,你再去拿。因为大家心理上对器物都非常仔细小心,他递给你时,担心摔碎了,所以迟迟不肯松手;你去接的时候,发现他没有松手,就很可能缩回手来了,而他却以为你接住了,这样就容易摔碎。再比如,拿小口的器物时,也要特别留意。如果拿一个小口的梅瓶,因为瓷器比较滑,所以最好把手指伸入口中抠紧了,另一只手托住瓶底,然后慢慢拿起。千万不要故作行家。动作上是个行家样,言语上还要向摊主多问、多请教,学会从摊贩的话语中吸收“营养”。同时,手上最好不要佩带戒指或拿其他尖锐的东西,以防止把瓷器划伤。瓷器一旦损坏,价格就是天上地下,相差何止几倍。再举个例子,拿起一个有盖的茶碗,看看底足吧,一翻手,“啪!”盖子摔碎了,这下可惨了。且不说这是真是假,卖家根据这点一眼就能判断出你是个新手,保不准就得狠狠地讹你一笔。而如果东西是真的,那就更惨,自己也要心疼得不得了。那么,遇到有盖子的器物,最好把盖子轻轻取下,放在一边,然后再踏踏实实拿起来看。
攻略二从小件收藏做起,等待时机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进入一个领域,最合理的做法就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深入,陶瓷收藏也是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刚开始玩收藏想要突然捡一个“大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初学者最好还是要踏实一些,可以先从收藏一些价格便宜的小器物入手,慢慢找找感觉,等到时机成熟了,再有选择地进行收藏。比如,可以从清末或者民国的民窑瓷器买起,也可以从瓷片收藏开始,摸索其中的规律。当然最好是能收藏到真品,其间“吃点药”、“交些学费”的事可能避免不了,但是要把握好方向,找准目标是收藏真品。虽然是一片一片的小瓷片,但只要是真品,慢慢品味也能品味出些味道来。如此坚持下来,口味就会与只收藏仿品的人大相径庭了,有一些普通的仿造品拿到眼前,也能辨出个真假。当然也有一些人明知道是仿品,还是照买不误,这自有他的目的。这里我们暂且不谈。
攻略三眼勤嘴勤腿勤,钱包捂紧
对于入门者来说,眼勤多看,嘴勤多问,腿勤多跑,多跑古玩市场,多跑博物馆,多清教专家,多听听行家高手的见解,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常识,可以让自己避免走许多弯路。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做一个虚心学习的人,不要怕没面子,不明白的时候就要问明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同时,多听意见、多参与大家的讨论,可以得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通常来说,这些最新信息在书本上是不多的,它们可以完善和补充自己的知识。
此外,虚心还要表现在一个方面,比如,看中了一件瓷器,自己判断不了,就要请行家来帮忙掌眼,当然这个行家要够水准,不要掌眼也掌错了0当行家私下品评这件瓷器的时候,要能虚心接收他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同时也要理性地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市场要多跑多逛,但是钱包却要捂紧。一进市场,一冲动就买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新手刚开始时最好是只看,多看,少买,或者不买。刚开始就买,一看到就买,基本上花的都是冤大头钱。
攻略四有的放矢,术业有专攻
做一个真正的收藏玩家,系统的历史、考古和社会知识是必需的,这是一个漫慢积累的过程,需要平时认真地学习。中国的古陶瓷品种繁多,介绍陶瓷收藏的书籍更是令人应接不暇。读遍所有的图书不可能,也没必要,因为普通藏友的收藏,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穷尽陶瓷的所有品种,通常都会有一个主攻方向。所以,初学者也同样要找准一个明确的方向,有了这个方向以后再有选择地挑选针对性强的书籍来看,在实际应用中会更加实用。
选择什么样的书?现在陶瓷叨允类图书鱼龙混杂,更何况还有每个人理解能力差异的问题。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必读的,这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可能理论性较强,但却是非常权威性的著作,对于各个时期陶瓷的胎质、釉质、纹饰等都有精彩详细的论述。此外,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收藏方向来选择。譬如选择了明清陶瓷作为收藏方向,那么可以先找来朱裕平先生的《明清陶瓷》研读,积累一定经验后,再研读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在读书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按图索骥实不可取,最好与实物、实战联系在一起,理论结合了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攻略五苦练眼力
以上四个方面,或听,或看,或记,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却没有实践。不着急,藏友刚刚入门不能急着买器物,这时候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眼力。在收藏领域,“打眼”、“交学费”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还会落下眼力不好的口舌,这是很忌讳的事。很多收藏大家受到大家的尊重,眼力好是重要的原因。前面所做的事情,也都是为了练习眼力做准备。究竟要怎样去练习眼力呢?主要有三条途径,下面挨个儿说。
途径1:看图录。
看图录其实是上文所说的看书的一个方面。对照书上的文字,仔细琢磨图录上器物的胎、釉、纹饰、器形等几个方面。当然,图录的准确性、权威性是前提,也就是选书的技巧性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途径2:去博物馆。
去博物馆看实物是练眼力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是像一般参观者那样走马观花地看,最好是锁定目标,对上的内容仔仔细细地看。比如,今天去馆看青花,如果在每件青花瓷器前面都站一会儿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如果目标明确,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打个比方,去博物馆就确定要做“看青花釉色”一件事,重点就是比较各个年代的青花釉色有什么不同。那么,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再具体到各个朝代,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等,把各个朝代青花的釉色仔仔细细地做个对比。对比之后,即使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但只要能做到心中有数,那就是有收获。相比之下,即使是看了再多书本中的描述:白中泛青,白中微微泛青,粉白釉……都没有此时心里明白。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是目的都是把书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鲜活的内容,存在自己的脑子中,随时调出来使用。
途径3:逛地摊、拍卖会和古玩市场。
此部分内容后面会具体讲述,此处要说的是逛地摊、拍卖会、古玩市场与去博物馆的1烦序。建议藏友先去博物馆,然后再去逛地摊等,这样有助于建立一个正确的体系,不会让地摊上的仿品先入为主。同时,逛地摊、去拍卖会与古玩市场是要使出浑身解数的时候,对比法就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收藏者要把在地摊、拍卖会、古玩市场上看到的物品与博物馆里的实物互相做一做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了比较,鉴别就稳妥多了。
此外,有些收藏者入门时请人品和技艺都好的师傅带路,这也是一个很可行的办法。起初可以跟随师傅去寻觅宝物,之后,自己慢慢就能上手了,可以买回之后请师傅“掌眼”,给出意见。这样可能还是避免不了“吃药”,但仔细揣摩师傅的意见一定大有收获。
- 上一篇: 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人民币
- 下一篇: 独具特色的特种流通纪念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