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体钞迅速升级的背后成因
连体钞从诞生那天起,直到今天成为纸币收藏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收藏板块之一,其中肯定有其内在的原由。从连体钞近年来的表现来看,连体钞的投资回报率是相当客观的。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其从诞生到迅速升值呢?
一 、从市场规律看连体钞升值的原因
纸币收藏市场真正兴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建国50周年纪念钞三连体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连体钞。就目前而言,一版币大全套价格已达300万,二版币保存较好的也在30万上下,而三版币也已经接近10万。如果四版币退出流通市场其价值会马上得以显现,而限量发行的连体钞其升值潜力也就更高了。目前只发行了30多个品种的连体钞,相对于整个纸币板块来说,品种较为稀少。
二 、连体钞发行量少,消耗严重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共发行了30多个品种的连体钞,其发行量在1万至100万不等。由于发行之初很不被看好,不少币商将连体钞裁切后拼装成册出售,导致大量的连体钞被裁剪消耗掉了。加之我国连体钞发行品种和发行速度都较为缓慢,进入收藏市场的品种少。然而收藏品和其它商品一样,其价格都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 、其它行业表现低迷,热资和游资的涌入
由于房地产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限购令”等行政干预政策的出台,导致近年来成交成本越来越高。此外股市表现低迷,从最高时的6000多点一夜跌回到解放前的1900多点,使得大多股民损失惨重。还有就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在种种因素影响下导致不少热钱纷纷涌入收藏品市场。
四 、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个国家的货币是改过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因而货币都是一个国家顶级设计师的作品。而且流通纸币都是一个国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集中体现,是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加之每一套连体钞的号码都是唯一的,如果连体钞号码较好的话其价值会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体钞的价值会和其它艺术品一样逐步显现出来。
五、 与收藏市场其它品种相比更具特色
就80年猴票而言,其发行量为500万,整版票为6万左右。面值仅仅只有0.64元,而现在价值已经超过100万。而连体钞人炮发行量才1万,除掉币商裁切后的数量,存世量就更低了。且人炮的发行比猴票更具权威性,理论上受众群更广,防伪性更高;那么它究竟能到多少,这只能留待时间的检验了。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告诉我们,越是稀少的物品和商品其价值越高。连体钞由于其发行量少、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其它行业变现地面和热资的注入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其快速升值也是在情理之中。当然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在投资的同时更要注意规避风险。
- 上一篇: 第二套人民币精美图片赏析
- 下一篇: 细谈二版币收藏
二版币三元,苏三元回收,井冈山3元纸币,1953年纸币价格现在值多少钱?据了解,1953年3元纸币价格在5000-15000元左右。在纸币收藏界,1953年发行的3元人民币,因其独
1951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10000元骆驼队纸币,价格大约在13-20万元区间波动。1951年10月1日正是这张纸币的正式发行日,正面图案为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队,主色调为茶红色,
你知道1950年50000元新华门价格是多少吗?目前,根据市场行情1950年50000元新华门价格在3-6万元左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金融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
1950年50000元收割机价格值多少钱?根据市场行情,其价格在6-13万元左右。1950年,正值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社会经济亟待恢复与发展。为了满足当时复杂的经济交易需求,中国人民
黄五元纸币,其市场价格大致在800-3000元左右,具体价值依据品相、版别及市场供需情况波动。这款纸币以米黄色的主色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图案而著称。票面正面展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和
当然如果你经常关注收藏市场的行情的话,你会发现1949年50元火车大桥红色的收藏价值还是比较稳定的。
相信对这个问题心存疑问的藏友不在少数,我们接下来就来一起看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吧。 通过这些内容的分享,大家对于这张50元纸币为何能够获得收藏市场的认可应该已经心里有数了。
第三套人民币的收藏中最值钱的是一张一角钱纸币,这个其实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的,而事实上除了最值钱的一角纸币,另外两张一角纸币也是价格不菲。
收藏的时候囤积居奇是最常见的策略和方法,而人民币收藏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但是其实并非如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行的二版人民币中就有这张的一张三元的人民币。
在人民币发行历史上,有一个板块十分火热,那就是康银阁连体钞。所谓的连体钞就是没有经过裁剪的人民币,是一种很特殊的流通钞票。
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正是这些人带动着纪念币收藏市场的快速发展。前些日子市场最新行情显示出千禧龙钞价格涨势惊人,这似乎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以上我介绍的一些关于第四套人民币同号钞珍藏册价格的一些相关介绍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我更洗完刚看到的是大家能对他产生兴趣。